據新華社2月18日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四個中心城市各司其職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2017年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
▲香港要發揮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根據《綱要》,兩區九城定位明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將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澳門的定位是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則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需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展
2018年5月4日,成立粵澳合作發展基金並啟動運營。
2018年5月24日,廣東自貿試驗區深改方案獲國家批准,獲批40項改革自主權,外資負面清單縮減至45條,在全省推廣91條改革創新經驗,在法律服務、金融支付等領域與香港服務業規則對接取得突破。
2018年9月1日起,港澳居民可以在內地申請港澳居民居住證。據了解,現有近10萬香港居民、近2萬澳門居民申領了港澳居民居住證。
2018年9月22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順利開通運營。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粵港澳將無手機漫遊費
《綱要》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建成智慧城市群,包括共同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將多措並舉實現通信資費合理下降,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並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未來,大灣區將推進粵港澳網間互聯寬帶擴容,推動珠三角無線寬帶城市群建設,實現免費高速無線局域網在大灣區熱點區域和重點交通線路全覆蓋、實現城市固定互聯網寬帶全部光纖接入、建設超高清互動數字家庭網絡。
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綱要》提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航空管理培訓中心功能,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
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也被提及。去年,大灣區的交通網絡實現很大提升,2018年9月22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順利開通運營,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
根據《綱要》,大灣區的交通網絡將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同時將加快深中通道、虎門二橋過江通道建設。創新通關模式,更好發揮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作用。推進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橫琴口岸(探索澳門蓮花口岸搬遷)、廣深港高速鐵路西九龍站等新口岸項目的規劃建設。
粵港澳高校開展互認特定課程學分
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至關重要。《綱要》指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對持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在內地就讀的學生,實行與內地學生相同的交通、旅遊門票等優惠政策。
此外,《綱要》強調,要加強學校建設,擴大學位供給,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順利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研究賦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並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