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化智庫(CCG)和聯合國移民署(IOM)聯合發布了《世界移民報告2020》中文版。
報告指出,中國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國際移民來源國,居住於中國以外的移民人數達1070萬。
1.
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移民來源國
最大的移民目的地國仍是美國
2019年,全球國際移民數量接近2.72億,全球移民數量占世界人口的3.5%。
在所有國際移民中:
52%為男性,48%為女性,74%的國際移民處於20-64歲的年齡階段。
就國際移民來源國和目的地國來看:
印度繼續成為國際移民的最大來源國,達1750萬。
其次是墨西哥和中國,分別有1180萬和1070萬。
而最大的移民目的地國仍是美國,有5070萬國際移民遷入。
從全球國際移民區域分布來看:
2019年,歐洲和亞洲分別接納了8200萬和8400萬國際移民,總占比61%。
北美緊隨其後,2019年國際移民數量達到5900萬人,占全球國際移民總數的22%。
亞洲、非洲的國際移民比例分別為1.8%和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為1.8%。
然而,亞洲是2000至2015年間移民人口增長最顯著的區域,人數增長比例達到69% (按絕對值計算,移民增加數量為2500萬人)。
2.
一半以上約1.41億國際移民
居住在歐洲和北美洲
報告顯示,移民模式因地區而異。
一半以上國際移民(1.41億)居住在歐洲和北美洲。
從長期數據中得知,國際移民模式在世界範圍內並不統一,而是受經濟、地理、人口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獨特的遷移模式,例如,多年來發展形成的移民「通道」。
最大的移民「通道」往往是從發展中國家到更發達的經濟體,如美、法、俄等。
3.
全球化背景下做世界公民
報告從移民動機上進行了分析,教育資源、工作報酬、政治參與和家庭團聚是廣大移民最為關注的4個最重要原因。
世界移民者的平均年齡從45-55歲,降低到了30-40歲,對這部分群體而言,全球資產配置、子女教育就是獲取海外身份很重要的原因。
聯合國移民署移民研究政策司司長瑪麗·麥考利夫(Marie McAuliffe)說:
國際移民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人群之一,疫情之後的全球恢復將與國際移民和人口流動體系密切相關。
此外,移民身份能顯著影響移民應對危機的能力。靈活的移民政策有助於保障自身安全,並從危機的影響中恢復過來。
移民對來源地及目的地國家和社區做出了重要的社會文化、公民政治和經濟貢獻,包括在許多部門中成為重要的變革推動者。與本地人相比,遷入移民的創業活動往往更加頻繁。
由此可見,配置海外身份是避險的有效手段,不僅便於做好醫療,養老和教育等長期規劃。還可以幫助高淨值人士實現隔離資產、規劃稅務,實行全球化資產配置等短期目標。
在各國移民政策及利好的吸引下,未來移民海外的人群必將會實現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
自2000年起,國際移民組織已發布十份《世界移民報告》。該系列報告致力於對移民問題進行以事實為依據的合理分析,並以此增進大眾對移民問題的了解。